我國航空工業走過了從修理、仿制、改進改型到自行研制的艱苦歷程。先后在沈陽、南昌、成都、貴州等地建設了殲擊機科研和生產基地。建立了氣動總體、結構強度、飛行控制、航空電子、機械系統、綜合保障、生產工藝、質量管理等航空專業技術隊伍。研制生產了殲5、殲6、殲7、殲8等幾大系列近萬架殲擊機及配套的發動機和機載設備,為保衛國家安全、加強空、海軍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制造生產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殲5噴氣式殲擊機,成為掌握噴氣技術的國家之一。60年代生產的殲6飛機使我國跨入超聲速時代。通過殲7飛機的研制與改型,走過了引進-消化-吸收一自主研發戰斗機的全過程,為殲擊機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殲8飛機的研制與生產,標志著中國殲擊機跨入自行研制的新階段。
由于我國工業基礎、航空工業研發能力和技術尚處于比較低的水平,我軍的殲6、殲7、殲8等第二代主戰裝備,作戰效能與國外及周邊地區存在著很大差距,國家安全面臨嚴重的威脅與嚴峻挑戰。
為了應對我國航空武器裝備在世界軍事格局和周邊威脅環境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嚴峻形勢,為了使空軍到21世紀初能裝備我國自行研制的世界先進水平的武器,并使國防工業部門的設計水平、研制水平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一步,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航空工業歷經20年艱辛,突破了一系列航空關鍵技術,研制成功殲10戰斗機,使我國殲擊機的研制實現了由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并裝備部隊形成戰斗力。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自主研制的戰斗機,實現了多項重大創新。殲11、殲15等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戰機也研制成功。而四代機殲20的研制成功并裝備部隊,標志著“20時代”的開啟。這些先進裝備在人民子弟兵的駕馭下,在捍衛祖國主權、保衛領空安全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
本期部分素材來自《中國飛機》 ,編輯、整理:岳書華
1998年3月23日,我國自主研制的殲10飛機首飛成功。李勇 攝
總裝交付。
2018年11月4日,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亮相珠海航展。岳書華 攝
整裝待發的殲16戰機。劉應華 攝
殲20戰機亮相珠海航展。 岳書華 攝
2003年8月30日,FC-1戰斗機01架原型機首飛成功。張祖德 攝
2017年4月27日,“梟龍”雙座機首飛成功。岳書華 攝
1956年7月19日,殲5首飛成功。
1964年11月11日,殲5甲成功首飛。
裝配中的殲5飛機。
1964年,殲6飛機總裝生產現場。
1964年, 裝備部隊的殲6機群。
1964年11月我國第一架超聲速殲擊機殲6 研制成功。
1966年1月17日,殲7首飛成功。
首飛成功的國產殲7飛機原型機。
殲11著陸瞬間。岳書華 攝
殲15雙機試訓。盧剛 攝
整齊排列的殲8機群。
1969年7月5日,殲8首次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