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1930年的上海,那是個迷茫而又悲哀的年代,好多外國人在這里指手畫腳,我們都得聽他們的。那一年,我們黨領導的紅軍有了自己的第一架飛機——‘列寧’號;也是在那一年,張學良命令修建了北陵機場。”
姚志成小學畢業后到上海一家私營糧店當學徒。1949年上海解放后,姚志成加入了當地工會和團組織,開始接受黨的教育。他說,這是自己人生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轉折。“沒有黨,我可能一生碌碌無為。沒有黨,我上不了大學,更別說進航空工業沈飛了。”
1955年,正是中華沸騰、億萬人民齊心協力建設新中國的年代,畢業于浙江大學機械系鑄造專業的高材生、25歲的姚志成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滿懷報國激情,沖破親人的阻攔,告別了繁華的上海,只身來到沈陽,追求小時候的航空夢想,成為飛機城中冶金專業的技術員。他多次感慨地說:“如果沒有共產黨,我能上大學嗎?我的知識是黨給的,我要無條件地服從黨的安排。”
來到沈飛后,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使他清醒地認識到:要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想當好金屬材料的“內科大夫”,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已經遠遠不夠用,必須繼續努力學習,掌握更多科學知識,才能實現投身建設祖國航空事業的心愿。
從那時起,他除了在工作、勤奮學習、鉆研科學技術之余,還在晚飯后步行到八九里外的遼寧大學攻讀外語,風雨無阻,一直堅持了四年。姚志成就是這樣,把所有能利用的時間全部利用在學習和工作上,每天晚上都學習到八九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姚志成經歷過舊社會的苦難,每天忙碌的新生活讓他感到滿足,也讓他萌生了入黨的迫切愿望,決心跟黨走一輩子:“我接受黨的教育這么多年,也經歷過艱苦的歲月,但入黨的這個信念一直沒有改變。”
“入黨是我一輩子的驕傲”
姚志成入黨歷程并非一帆風順,從申請到最終被組織接受,他經歷了20年的考驗。
“1975年6月6日,這是我的政治生日。”姚志成清晰地記著自己的入黨時間。“這一天我永遠不會忘記。”20年初心不改,夙愿得嘗。入黨后,姚志成不忘初心、一路奮進,就像給汽車加滿了汽油,動力澎湃,更加努力鉆研業務:“我始終認為,黨員就要勇于爭先、甘于奉獻,只要祖國航空事業需要,再苦、再累也無悔。”
“踏實做事,發出自己的光和熱”
姚志成生性淡泊名利,早年一起入廠的同事大都當上科長、處長,多少次升遷的機會擺在眼前,但他舍不得金相室崗位,仍堅持在原有崗位上盡職盡責地工作,甘之如飴。
“為黨工作,不在乎職位高低,即使是在最基礎的崗位上,只要踏實做事,也能發出自己的光和熱。”擇一事,終一生。今天,姚志成依舊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的發光、散熱。盡管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仍不斷追求思想和行動上的進步,永葆赤子之心,這份執著的堅守感人至深!
姚志成常對身邊的年輕人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黨旗下宣誓后,做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就應該成為終生追求。無論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崗位,在什么場合,都不要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有沒有這個意識,忘沒忘記‘我是共產黨員’,大不一樣。忘了‘我是黨員’,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就會淡化,就很難自覺用黨規黨紀來約束自己的言行,黨員的先進性也就難以體現。”
在姚志成的鼓勵和帶動下,金相室涌現出許多“先進生產工作者”“黨員之星”等優秀代表,金相室也被列為公司的“共產黨員責任區”。
姚志成說,他最近在讀《中國精神讀本》,“我們從事航空事業的人,必須要有一股精神。只要不倒下,我就每天來‘上班’。”在員工眼中,姚老是航空戰線上的“保爾”,在他身上彰顯了“任何情況下也不怕困難”的高貴品質,他用自己親身經歷告訴大家,一個人只有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出奇跡,成為新中國的航空事業的鋼鐵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