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去世 “他去了離翱翔的飛機最近的地方”
發布時間:2016-03-23來源: 華西都市報
宋文驄在介紹殲10飛機
中航工業副總工程師楊偉追憶31年師生情
中航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殲10飛機總設計師。原籍云南省大理,1960年畢業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
他在航空工業戰線奮斗了50載,先后參加過東風113號機、殲七、殲-10飛機等多個飛機型號研制,擔任過兩個國家重點型號殲七C、殲-10飛機的總設計師,取得了一系列創造性的重大成果。
1988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0年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9被推舉為央視“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3月23日,成都武侯祠大街89號院,哀樂陣陣。臨時設立的哀悼廳里,擺放著中航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宋文驄院士的遺像。陸續有人走進來,鞠躬、獻花。
3月22日下午1時10分,86歲的宋文驄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301醫院辭世。華西都市報記者從中航工業成飛所了解到,宋文驄院士遺體告別儀式26日(周六)將在北京八寶山舉行。成都這個臨時吊唁廳,將持續開放至26日,方便社會各界吊唁。
最后的遺憾
殲10“18歲生日”前夕,老人走了
中航工業副總工程師楊偉聲音低沉,眼睛布有血絲。3月23日,殲-10戰機“18歲生日”,原本,這是一年中他最驕傲的日子,然而今年,心中卻多了哀慟與失落——那位相識31載,于他而言,亦師亦友的老人,不在了。
作為宋文驄最親近的學生,同時也被宋文驄認為是自己“接班人”的楊偉,在宋文驄生病的日子,一直在醫院陪著老人直到最后。“老頭走的時候,很安詳,包括他在人世的最后時光。”楊偉親切地稱宋文驄“老頭”。
3月21日晚上,老頭病情突然加重,去世時很平靜,沒有留下只言片語。23日,在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采訪時,楊偉告訴記者,“老頭”有兩個生日,一個是殲十首飛的日子,一個是他的生日,今年卻一個都沒過上,“不過,他去了離翱翔的飛機最近的地方。”
培養年輕人
逢人介紹“他是要接我班的”
31年前的1985年,22歲的楊偉研究生畢業,頂著“天才少年”的頭銜,他進入中航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
“那時候的條件遠沒有現在好,”在楊偉的記憶中,彼時研究所在一棟二層的木樓里,踏上去會有厚重的木板聲。“那是老航校的舊址,總師們的辦公室在二樓,一進去,整張桌子上鋪的都是圖紙。”楊偉讀研期間接觸過其他飛機設計研究所的總設計師,辦公條件至少是單獨的一人一個辦公室,但是在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宋總和其他幾個副總設計師共用一間大辦公室。
踏上這棟小木樓,楊偉毛遂自薦,要做時任總設計師宋文驄的助手。
“他當時愣了愣,”楊偉說,一個還沒正式報到的新入所研究生,在10800多人的研究所里直接向宋文驄“要”工作,估計宋文驄還從來沒有碰到過。不過令楊偉意外的是,宋文驄和氣地打量著他,表示歡迎后,就把他安排到新成立的研究室。
“那天,他告訴我,我們國家需要一個強大的空軍,要我好好加油。”楊偉說。作為宋文驄看中的得力弟子,曾經每到一個單位,每見到一位領導,宋文驄都是這樣向對方介紹楊偉的:“這是楊偉,將來是要接我的班的。”
殲10首飛成功
他說“這天就是我的生日”
在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工作31載,楊偉和宋文驄院士之間的關系越發親近。
“在官方場合,我還是叫他宋總,他叫我楊總,但是私下,他一般叫我名字,我叫他老頭。”楊偉說。
1998年,35歲的楊偉受宋文驄的委托,開始逐步主持“猛龍”的設計優化、排故攻關和設計定型等一線研制工作。當時,在“猛龍”的研制現場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幕:一旦出現技術上的爭議,宋文驄總是和楊偉兩人進行討論,整個會場就靜靜地等著兩人做出最終決策。
“他在工作上,是絕對精益求精,要求嚴格,”楊偉告訴記者,生活中的宋文驄,卻是溫和幽默的。
1998年3月23日,中國自行研制的殲-10戰機首飛成功,標志著我國軍用戰斗機裝備水平首次達到世界第三代戰機的標準,成為中國航空史上的一座豐碑。
“我從沒見他哭過,但是那一刻他肯定是哽咽了,他畢生的精力最終化成了戰斗力。”談起那一天,楊偉記憶深刻,他告訴記者,首飛成功并沒有即時公開,在慶功宴后,他們研發團隊的年輕人把已經回家的宋文驄叫出來,跑到成都郊區的一個飯館,再次暢飲慶祝。
“其實那時候,他都已經68歲了,那天,他很開心,喝了不少酒。”楊偉說,一時興起,宋文驄還唱了一段俄國歌曲。宋文驄高興地說,“以后,我的生日就是這天了!”
后來,每年的3月23日,這幫“殲-10”人,都要在一起聚一聚。從此,宋文驄告訴所有人,他有兩個生日,一個是出生的3月26日,一個則是殲-10戰機首飛成功的3月23日。
“他是那樣灑脫的人,不過,今年,他一個生日都沒有過到。”在楊偉家中,一直收藏著幾張照片。照片中,巨大的飛機部件下,滿頭華發的宋文驄戴著一頂黃色的鴨舌帽,神情專注地調撥儀器,在他身邊,風華正茂的楊偉聚精會神地觀看著。原本,這只是他們三十載工作中的普通場景,現在已成為楊偉心中永恒的記憶。
同事 追憶聰明機靈“宋老鬼”騎著自行車去買菜
成都武侯祠大街89號院,既是宋文驄的工作圈,也是他主要的生活圈。所里19樓,是他一直戰斗的陣地,家屬院的空地,是他和夫人遛彎的主要場所。
作為參與殲10項目研制的團隊核心成員,中航工業成飛所原所長成志明和原副總設計師謝品既是宋文驄一起共事55年之久的好伙伴,更是生活中的摯友。為了爭取殲10項目研制工作,三人曾一起向有關部門立下了軍令狀。2015年12月30日,宋文驄因病被送到北京,這次也是成志明和謝品與“老宋”的最后一面。
為爭取殲10研制 曾立下軍令狀
半個世紀的工作經歷,謝品一直伴著宋文驄。“最早他當組長,我是組員;他是總設計師,我當副總設計師。”謝品說,作為我們國家土生土長的總設計師,宋文驄沒有吃過“洋面包”。“宋總是真正意義上打過仗的飛機設計師,飽受戰爭洗禮。”對此,謝品評價道。
也正因為此,宋文驄跟別的設計師不一樣。他強調飛機設計要和作戰使用相結合。這在當時很多人看來,“沒啥用”。隨著他主持研制的型號取得成功,這種質疑才銷聲匿跡。
在技術上,謝品認為,老宋是個總想著往前走的人。因為主意多腦瓜靈活,很多同事戲稱宋文驄為“宋老鬼”。
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財政吃緊,新型號很難“上馬”。但宋文驄始終認為,新型號的研制勢在必行,并帶領團隊開展了前沿技術研究。1964年,國家開始重視新機型的研制,而中航工業成都所在這方面已經取得長足進展。“當時我們把項目報上去,大家都眼前一亮。”謝品說。宋文驄還是一個善于創新和接受新事物的科學家。殲10 開始研發時,要進行一項新的重大技術嘗試,但專業討論時爭議較大,理由是“全世界搞這樣的飛機,都摔了”。
“技術不做突破,永遠無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謝品當時就想到了宋文驄。果不其然,宋文驄當即拍板“做!”為此,他還立下了軍令狀。
永不退休的院士 每天準時上下班
2003年,宋文驄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從2004年起,他便不再擔任總設計師,轉而成為中航工業成都所首席專家。“院士沒有退休一說,所以他的工作一直在持續。”成志明說,研究所每天早上8點上班,下午6點下班,宋文驄雷打不動地守著規矩。
宋文驄最大的標配就是自行車。每天在所里,都可以看見他騎著自行車上下班。有時候謝品碰到,會沖他喊,“老宋,你沒必要每天那么準時上班。”他總是“呵呵”笑著,騎著自行車就走了。
“現在走在所里,我仿佛還能看到老宋騎著自行車,后座上掛著剛買的菜,沖著我笑的樣子。”3月23日,面對記者,謝品言語中透著哽咽。
工作上執著認真的宋文驄,并不是一個古板的人。成志明說,老宋的愛好很多,打羽毛球、唱歌跳舞,樣樣都行。他一直堅持鍛煉,堅持游泳一直到78歲。
做人低調 極少接受媒體采訪
宋文驄和藹、沒架子,是中航工業成都所上上下下職工的共識。他極少接受媒體采訪。2009年,宋文驄當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時,中央電視臺來采訪,他才被迫答應。
“但有時候,他低調得有點過分了。”謝品說,有一年,宋文驄當選全國勞模。在北京,國家領導人接見勞模們,并和他們一一握手,當時媒體還進行了現場直播。
作為第一個和領導握手的人,謝品卻發現,電視直播里沒有宋文驄。“電視里咋沒看到你呢?”忍不住了,謝品后來去問了宋文驄。他告訴謝品,第一個握手之后,他就退到后面去了。所以,電視里才看不到。
除了低調,宋文驄在生活中對妻子的愛護更是為人稱道。宋文驄的妻子眼睛不好,70歲后視力更差了,因此日常煮飯做家務都由宋文驄承擔。所以,所里很多同事會在菜市場和宋文驄偶遇。他騎著自行車,車后面掛著剛買的青菜,看起來就是一個尋常老人。有時候,他攙扶著夫人,在89號院里散步遛彎。上了年紀的兩人,挽著雙手,羨煞旁人。
戰友 講述殲10戰機首飛試飛員雷強:殲10試飛成功我和他都哭了
殲10戰斗機首飛試飛員——這是雷強的稱呼。從上世紀80年代殲10 開始論證起,雷強和宋文驄共事20多年。1983年首次見到宋文驄時,雷強就被這個比他大27歲的長輩折服了。“他去給我們上課,不僅解釋新技術,還解釋為什么這么設計、有什么好處,那種知識量,把我們都震住了。”
殲10是我國首次自主研制的飛機,換句話說,沒有可以仿造的對象。第一次坐上殲10時,作為資深試飛員,雷強傻眼了:“我有60%以上基本都不認識。”首飛前,飛機經過了無數次實驗,雷強有什么建議,宋文驄總會認真采納。宋文驄常常問:“雷子,有沒有信心?”雷強也總會回答:“宋總你有沒有信心?你有我就有!”
首飛,17分鐘——這是雷強一輩子都無法忘懷的數字。落地后,他首先擁抱的不是妻子,而是宋文驄,兩個大男人流了這輩子最放肆的眼淚。然而后來很多人問他們抱在一起說了什么?其實,他倆一句話都沒有說。
經過首飛,宋文驄和雷強成為了摯友,每次他去找宋文驄,兩個人都要下館子、喝一杯。每年的3月23日首飛紀念日,他都會買個蛋糕,給宋文驄過生日。“我們每次都要叮囑他注意身體,他啊,聊著聊著就又回到工作上去了。他還要提醒我,雷子啊,最近又出了個什么技術,你要好好琢磨一下。”記者手記
半夜接受采訪說“常看你們報紙”
宋文驄這個名字,對于從小在航空系統家庭長大的我來說,真是如雷貫耳。這名字和新聞界的普利策,作家界的莫言,都屬于“讓人自覺仰望”的大神級別。可惜,我卻從沒有機會見到大神真人,盡管我曾經采訪過他。
那時我剛工作沒多久,一個冬夜接近11點,已經上床的我接到了編輯的電話:宋文驄當選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請你試試看去采訪他,什么內容都行。套起睡衣,找家人要電話,一邊開電腦一邊心里在打鼓:天啊!這么晚了,老人家肯定已經休息了!
那一年,宋總80歲,沒錯,我跟著父母稱其為“宋總”。撥出電話的那一刻,我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如果電話關機或者被掛斷,再或者被一口拒絕,我也不再糾纏。運氣太好,電話通了,“喂?”電話那頭的聲音帶著明顯的睡意。當我自我介紹完畢,他仿佛是想了想“華西都市報”是什么,停頓了一秒才回答:“啊,我常常看你們報紙的。”我趕緊圍繞感動中國問起了問題,他有問必答,富有磁性的普通話,對于聲控來說是個福利。
當我問他錄制節目時,白巖松問他了什么時,他說,是問他的生日是什么時候。我再追問答案,老人明顯起了玩心,居然賣了個關子:“明天看電視就知道啦!”
大半夜的不好多做打擾,我很自覺地祝福了他,就要掛電話。他最后提醒我,他只是一個“得獎的代表”,“真正感動中國的,是中國軍事航空領域的崛起。”
打完電話,父母就湊了過來:“怎么樣?我說宋總人挺好的吧?”父母說,年輕人有問題找宋總,他從來沒有不耐煩,都是感興趣地交流。
一個非常紳士的白頭發老頭——這就是我對宋總的印象。而當22日得知他去世時,我在想:啊,過幾天,他就該過生日了呀!
宋文驄的兩個生日
1998年3月23日,中國自行研制的殲-10戰機首飛成功。研發團隊的年輕人邀請宋文驄暢飲慶祝,高興之余,宋文驄說:“以后,我的生日就是這天了!”
后來,每年的3月23日,“殲-10”人都要在一起聚一聚。從此,宋文驄告訴所有人,他有兩個生日,一個是出生的3月26日,一個則是殲-10戰機首飛成功的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