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GE航空大中華區總裁向偉明的辦公室,最顯眼的莫過于窗邊并排擺放著的幾架飛機模型,這些機型都已進入中國民航市場,它們像是無聲的講述者,訴說著GE過去30余年參與中國民用航空業發展的點滴:進入中國的首架波音737,裝配的便是由GE公司與法國賽峰集團平股合資的CFM國際公司研發的CFM56-3發動機;國內首家廉價航空公司春秋航空成立伊始,機隊全部選用了CFM56-5B發動機;由GE的CF34-10A發動機提供動力的國產支線客機ARJ21正式交付啟動用戶——成都航空。
在中國民用航空發展的眾多里程碑事件中,都能看到GE的身影;在GE拓展中國市場的這些年里,有一些東西正在悄然變化。“GE與中國航空業的合作已從銷售及客戶支援拓展到更緊密的技術研發合作。”向偉明認為,這是GE與中國航空工業相互學習滲透帶來的積極影響。不過,無論GE如何轉型創新、開拓新領域,“中國市場對于GE的重要性卻從未改變。”
見證中國航空業的發展與變革
GE和中國的業務往來,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改革開發后才開始真正騰飛。歷經30余載變遷,如今的GE早已深耕中國市場,不僅所有業務部門都與中國建立了商貿合作,GE中國的隊伍已壯大到22,000多名,在全國40多個城市建有7個研發中心,60多個實驗室,30多家制造基地和家合資企業。2015年,GE在中國的訂單量達到81億美元。
在航空領域,合作共贏結出的碩果勝枚舉。自1985年首架波音737飛機登陸中國以來,國內民航運輸隊伍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GE發動機進入中國服役。現在,GE發動機在中國市場的裝機量為4400臺,訂單數超過臺,僅2015年,GE航空在中國區的訂單量就占其全球訂單量的13%(若不算軍品,這一比例還將更高)。在全球,每2秒就有一架由GE發動機技術提供動力的飛機起飛。
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中國民航市場的需求,GE將業務一直延伸至產業鏈下游的售后維修服務。向偉明介紹,目前GE在大中華區有3家發動機合資大修廠,并有幾十名專業的技術代表、客戶支援經理與項目經理服務于各大航空公司。此外,GE以及CFM在四川廣漢建立了航空發動機維修培訓中心,20年的時間里共培養了12000多名航線維護工程師,確保國內航空公司的機隊安全可靠地運營。給了GE更多的合作機會。在合作初期,GE與中國的商貿往來以零部件采購為主,到2015年,GE在大中華區的采購額已經超過6億美元。中國商飛項目使得GE與中國航空工業的合作邁入新階段,ARJ21客機以及C919客機30多年前,當GE踏上中國的土地,看到的是,片亟待開發的市場,逛闊的發展前景與低成本的優勢是吸引外資的關鍵。中國市場則以產業開放的新姿態,歡迎GE進入中國,播撒先進的航空技術、管理經驗與服務理念,實現互利共贏。
從西方到東方,要真正打破經濟、文化差異,更好地融入中國市場,僅依靠貿易往來是遠遠不夠的。不過,對于擁有百年歷史的跨國工業巨頭而言,過往的國際化發展道路中所積累的豐富經驗給了GE更高起點,而不斷學習、改進與創新則助力GE更好地拓展中國市場。
從1992年加入GE、到成為GE航空集團大中華區的一把手,向偉明是這場“GE中國化”的親歷者,他將跨國企業海外之路的關鍵總結為三部分:本土化、產品安全可靠、合作伙伴。
本土化包括兩方面,產品與人員。
向偉明透露,產品研發本土化能夠有效解決生產成本、提高售后服務質量,也顯著提升了GE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從CFM56到新一代LEAP發動機,GE把很多關鍵部件的生產放在中國,以獲得資源和回報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人員本土化是GE真正融入中國市場的關鍵要素。“記得我剛入職時,我們飛機發動機部門只有兩三個中國人,從企業領導到技術代表無一不是美國人。”現在,向偉明管理的GE航空團隊有近800人,而外籍人員不到10人,基本上實現了本土化的企業管理。這種改變的作用十分明顯:擁有國際視野、了解中外文化的管理層既熟悉集團總部的機構流程、又更容易獲得本土客戶的信任,他們為GE融入中國搭建更好的溝通橋梁;“當地業務當地決定”則有效提升了項目進展的效率。
其次,產品質量要安全可靠。獲得海外市場的準入證并不代表企業獲得了長期市場保證,尤其是以價格優勢進駐海外市場的營銷戰略,必須要有可靠的產品與服務作為支撐。對于航空產業,質量才是打造良好品牌形象的根本。
另外,要想真正打入海外市場,就要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這種合作形式可以是合資也可能是并購,從商貿合作到技術合作,以此換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不過,近幾年來,中國企業的整體實力已經有了大的提升,融入全球產業鏈的步伐逐漸加快。對于在中國的跨國企業而言,要想繼續在中國市場保有競爭力,更多的是立足中國,通過協同創新幫助本土企業走向全球。
年11月,首架C919下線,向偉明表示,GE家電業務同樣面臨著作為航電系統供應商的昂際航電在該項目中獲得了經驗和口碑。“雙方都把最好的航電產品與技術放在合資公司里”,向偉明透露,昂際航電的下一步戰略重點是參與中國寬體客機的研制,并把服務范圍拓展至波音、空客這樣的國際企業,將打造全球一流的航電企業作為最終目標。
攜手中國共攀數字化工業之巔
“面對日益復雜的世界,GE正以至簡之道,強化自身競爭力。”2016年初,GE首席執行官杰夫·伊梅爾特在給所有股東的年度公開信中提到,GE將努力化繁為簡,開啟數字化工業轉型之路。
自2015年以來,GE將關注點回歸到工業本身,進行了一系列資產重組,其中包括剝離GE金融90%的業務,以54億美元的價格將GE家電出售給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
一直以來致力于多元化發展、在各個領域投入創新的GE大刀闊斧地轉型,令很多以GE為行業標桿的后發企業產生了疑問:是什么原因使得GE在多元化拓展的浪潮中選擇了“激流勇退”?
向偉明給出了答案:競爭力。早在GE前任總裁杰克·韋爾奇時代,GE金融的收益占整個集團收入的50%,是GE最具競爭力的業務。然而,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后,“世界變了”。一方面,美國政府對于企業的金融監管更加嚴格,另一方面,金融業務的增長率逐年減緩,而人力成本依舊較高。“這是多元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瓶頸,你無法在各個領域都大量投入并保持領先”,缺乏國際競爭力的問題,因此剝離金融和家電業務的回報率遠大于繼續保持。
“我們現今僅保留了少數與主業相關的融資部分,如航空金融、能源金融服務和醫療設備金融服務,而將更高的投入放在工業領域”,向偉明說,“成為國際一流的數字化工業企業”是GE全力邁進的目標。
為了將數字化融入企業核心,2015年GE將公司內所有的數字化職能部門整合成統一的數字化業務部門數字集團,使原本分散在各事業部、各部門的資源得以整合和優化。預計到年,GE數字集團創造的收入將從年的50億上升到150億美元,GE也將由此躋身全球10大軟件公司之列。
除了機構的變化,GE還推出了工業數據收集與分析的操作系統并向所有開發者開放,這是GE在工業互聯網領域邁出的一大步。“Predix平臺能將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醫療設備等各類工業機器相聯接,實時監控捕捉運行中的海量數據,并進行分析管理與調整,從而優化資產、提高資產利用率、降低成本,甚至做出預測,提升產品可靠度,提高運營效率。”這種基于大數據的工業互聯網方案的收益十分“誘人”:僅在GE,如果全面應用,一年就能節省超過5億美元的支出。
在中國,GE工業互聯網的旗幟早已鋪開,目前國內共有12個工業互聯網試點項目,落地了40多個大數據分析應用。向偉明透露,GE已與東航和其他航空公司開展基于大數據的飛行安全發動機檢修預測以及燃油管理等項目,并積極向中國商飛與中航工業等航空制造商推廣工業互聯網的更多應用,探討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以試點項目帶來的效益來看,工業互聯網將額外為中國航空、醫療和能源行業每年創造超過百億元的增值。
在GE的這場數字化技術變革中,中國正站在前沿。“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帶動新一輪的工業發展,進而推動中國經濟的轉型。與之一脈相承的工業互聯網的落地,將為中國基礎設施產業升級提供有效路徑。
在GE走向數字化工業的未來之路上,中國始終是GE重要的市場。正如GE中國戰略所提的那樣:要以“不凡創想”,助力“非凡中國”的實現。